01
军事败北导致政治挫败
蒋介石的首次退居幕后,发生在1927年8月。彼时,他正值40岁盛年,精力充沛。
在那次卸任之际,正值蒋介石自诩为“继承孙中山遗志”,力推“军政”政策的年代。所谓的“军政”,即在彼时借助军法手段施行军事统治——旨在以武力实现全国统一,同时训练民众接受其理念。三民主义 ”。
身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,率领军队一路北伐,战功赫赫,声望也随之攀升。尽管蒋介石拥有“总司令”的尊号,但其根基尚浅,且四面环敌,形势颇为严峻。
汪精卫无疑是对手的头号劲敌。他在政坛上显得础咄逼人,而在军事领域,蒋介石更需应对一众令人生畏的对手。其中,以李宗仁与白崇禧为领军人物的“新桂系”势力,掌控着数十万大军,却与他关系微妙;冯玉祥这位自称“基督将军”的人物,虽拥兵自重,却始终不服从调配;还有唐生智这样始终桀骜不驯的实力派将领,他们都是蒋介石难以驾驭的挑战。
正值此节骨眼的关键时刻,蒋介石在军事部署上不幸失利。1927年夏季,蒋介石下达指令,令北伐军分三路进军,意图一举歼灭大军阀孙传芳。然而,却不幸陷入孙传芳精心设下的埋伏,导致全线溃散。不仅如此,重镇徐州亦落入敌手,蒋介石的声望亦随之跌至谷底。
8月9日,唐生智挺身而出,发布通电,指责蒋介石“军权独揽,党权篡夺”,并号召全国忠诚的同志们“齐心协力,共平内乱”。武汉国民政府亦迅速作出回应:“所有问题均可商讨,但对蒋介石个人,绝无宽恕之理。”与此同时,桂系、晋系以及西北军等各路军阀也趁机对蒋介石发起挑战。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,蒋介石不得不于1927年8月13日发出通电,宣布辞职下野。
不久卸任之后,蒋介石便与心腹张群同行,赴日本进行了一次访问。曾在彼国深造的蒋介石,在头山满的精心安排下,得以拜会众多日本政坛的杰出人物。
据 《李宗仁回忆录》根据史籍所载,当时蒋介石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秘密会晤,双方签订了一系列机密协议:蒋介石认可日本在满洲的利益,并承诺反对共产主义,以此换取日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援助——然而,据李宗仁所述,携巨资归国的蒋介石最终未能履行承诺。
其次,蒋介石此行日本,肩负着另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——“提亲”之举(注:1927年9月28日,蒋介石与宋美龄一同游览日本,拜访宋氏母亲,并最终确立了双方家族联姻的意向)。此行归来,蒋介石如愿以偿,迎娶了那位对他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夫人——宋美龄。宋家与江浙财阀间的关系始终融洽,与之结盟便等同于获得了孔祥熙家族的鼎力支持,对蒋介石而言,这无异于揽入了一个庞大的“钱袋子”,使他不仅巩固了军权,更在财政领域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在海外逗留逾四十日之后,蒋介石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返故土,不仅实力未减,反而有所增强。
1928年二月,南京见证了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召开。彼时,蒋介石未掌权,党内纷争激烈,无奈之下,众人只得恳请他“重返朝堂”。在此次会议上,蒋介石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主席,军事委员会的主席,自此,“蒋校长”与“蒋司令”的称呼,转变为“蒋主席”。
02
集权致第二次下野
蒋介石于1931年12月15日再次宣布退居幕后,彼时,他正值44岁之龄。
相较于初次下野之际,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实际上已显著稳固。自1928年起,国民政府已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统一,而到了1930年,蒋介石在党内的影响力更是显著增强。中原大战在一场激烈的角逐中,蒋介石力压冯玉祥、阎锡山与李宗仁,同时收服了“小弟”张学良。自认为威望达到巅峰的蒋介石,未曾料想自己竟会有二次退隐。他未曾意识到,他与四年前相比,并无太大差别——他最自信掌握的,依旧不过是军权罢了。
彼时执掌国民党“党权”之柄者,乃立法院院长胡汉民也。胡汉民,身为国民党之元勋,其时在党内地位与声望,均胜于蒋介石。尤其是在蒋介石率军前线作战之际,党内的诸多事务,尤其是南京方面的日常运作,均由胡汉民一手统筹。
握“政权”者,行政院长谭延闿。谭延闿具备的一项显著优点是擅长调解。在当时,胡汉民与蒋介石二人相互间颇有芥蒂,而谭延闿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中和角色。然而,1930年9月,谭延闿不幸因脑溢血突然离世。尽管表面上看,蒋介石似乎又向“集权”迈进了一步,但在多数人眼中,这或许并非一件乐见其成之事。蒋介石的亲信陈立夫在其回忆录《成败之鉴》中曾提及:“自蒋先生执掌行政院以来,我逐渐感到忧虑,因今已无人能在蒋先生与胡汉民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调和。”
蒋介石此刻亟欲借助民意为己谋得“总统”之位,意图凌驾于五院之上,尤其不再受胡汉民的限制与牵制。1930年11月,蒋介石精心策划,意图借助《训政时期约法》这一手段,削弱胡汉民的“党权”,进而推动自己迈向总统之位,以实现权力的彻底统一。他在南京的汤山将胡汉民软禁起来。
汪精卫迅速发布宣言,对蒋介石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,称之为“强盗之举”。在广州,孙科等人士纷纷向蒋介石发出通电,列举其“六大罪状”;在广东,被誉为“南天王”的陈济棠亦迅速响应;而在广西,李宗仁与白崇禧亦立刻表示支持。那些曾对蒋介石持反对态度的各方势力,齐聚广州,共同成立了一个“非常会议”,高举“打倒独裁”、“护党救国”的旗帜,正式组建了“反蒋同盟”。1931年9月初,广州政府派遣军队北上讨伐蒋介石,宁粤战争由此爆发。
蒋介石面对焦灼的局势,很快意识到国内的不安仅仅是一部分问题,外部同样笼罩着危机。1931年9月18日,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了“九一八事变”。当时被称为“少帅”的张学良,也深陷其中。东北军未发一弹,全面后撤,举国上下无不哗然。全国民众纷纷指责张学良,众所周知,张学良背后站着的是他的结义兄弟蒋介石。舆论迅速转向,矛头直指“逼蒋抗日”。
1931年秋季的十月中旬,蒋介石下令释放在押的胡汉民,然而局势已然恶化,无法逆转。至同年十二月十五日,蒋介石宣告辞去职务。
蒋介石二次下野,实力未减。蒋介石牢牢掌握军权。历经多年精心栽培,蒋介石退居幕后之后,所有由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所率领的中央军只认蒋介石。
蒋介石掌控财政大权。蒋介石退位翌日,即刻致电宋子文,急令其迅速拨付由蒋介石所掌控的中央军所需军费。宋子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迅速签署了高达2000万元的资金调拨令,紧接着便向行政院递交了辞呈。新任行政院长孙科接任后,赫然发现国库已是空虚,军饷发放无望,财政经费亦无法拨付,政府运作几近停滞。
第三,在退位之际,蒋介石不仅于南京设立了中央临时委员会,更在各大关键部门暗中安插了自己的亲信。,此间,更以其意志为导引,对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甘肃四省政府实施了改组。除此之外,他还着手创立了“蓝衣社”、“复兴社”等特务机构,以持续不断为其提供各类情报。
手持无枪,银两难聚,人才亦难觅。终至1932年3月1日,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,蒋介石以胜利者的气概重返权力核心舞台。
03
政治经济崩溃下的第三次下野
1949年,蒋介石第三次下野。
经济层面,国民党当局的“币值改革”最终以彻底的失败告终,导致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崩盘。而在军事领域,历经辽沈、淮海(徐蚌)以及平津三大战役,蒋介石所倚重的400万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精锐已被尽数消减。
实力雄厚的共产党军队,静默地隔着长江,目光锐利,如虎视眈眈。面对严寒的侵袭,国民党的高层人士已深知,他们面前只剩下一个选择:求和。而那位已被共产党列为头号战犯的蒋介石,成为了和谈道路上的最大绊脚石。
1949年1月1日,蒋介石神情漠然地宣读了《新年文告》,先是强调“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”,“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”,“军队有确实的保障”,然后暗示如果共产党答应这些条件,自己将下野。
针对这一问题,毛泽东在发布的新年文告《将革命进行到底》中明确作出回应:“1949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将挺进长江以南,届时必将取得比1948年更为辉煌的胜利。”
1949年1月21日,蒋介石正式宣布第三次退出政治舞台。此番退隐,蒋介石依旧抱持着与往昔相似的策略,意图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。
蒋介石此番卸下了众多头衔,却仍旧坚守“国民党总裁”之位,因此李宗仁虽登台担任“代总统”,党内的实权仍旧牢牢掌握在蒋介石手中。再者,在退居幕后之前,蒋介石依照惯例,已将“身后事”打理得井井有条,尤其在撤退的最后关头,他安排陈诚先行担任台湾省主席,为未来的局势提前做好了准备。
1949年的农历新年,南京的国民政府显得冷清而寂寥。然而,自大年初一开始,奉化溪口却迎来了热闹非凡的景象。国民党的高级官员们络绎不绝地涌入溪口,表面上是为蒋介石献上祝福,实则内心深处,他们更渴望聆听总裁的教诲。
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最终走向破裂,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瞬间突破长江防线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因此画上了句点……
富灯网配资-炒股炒股配资网-如何配资炒股-线上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